吐鲁番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 索引号:010598667/2022-00597
  • 发布机构:解放军报
  • 发文字号:〔〕号
  • 公开日期:2022-10-29

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庞欣——一颗“石榴籽”的初心

发布时间:2022-10-29    浏览次数:    【字体:


鸣笛声响起,列车渐渐慢了下来。9月底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依旧热气腾腾。远处的火焰山仿佛一个好客的边关汉子,热情迎接着风尘仆仆的人们。

车厢里也热闹起来。嘈杂声中,鄯善县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教导员庞欣,小心搀扶着身边腿脚不便的维吾尔族老人,“阿姨,不着急,一会儿我帮您拿行李。”

庞欣刚从北京载誉而归。在前不久举行的2022年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上,庞欣面对镜头吐露心声:“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一名人民警察,我会竭尽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以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为宗旨,尽己所能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新疆各民族同胞特别团结。在部队时,我们和少数民族官兵在工作训练中互帮互助,比亲兄弟还亲!”庞欣告诉笔者,退役后在新疆工作这些年,他看到各族群众的热情好客、善良淳朴,更觉得自己要当一颗“石榴籽”,紧紧地与各族群众“抱在一起”。

“优秀士兵”的责任

“起初,家里是不愿意我去当兵的。”谈起军旅经历,庞欣的这句开场白,让笔者有些意外。

70多年前,庞欣的4个舅舅相继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大舅、二舅为国捐躯,三舅、四舅先后负伤。庞欣幼年时,身为军医的父亲跟随部队移防到新疆。从此,一家人分隔两地,一分就是十几年。

“因为舅舅们的牺牲奉献,也因为这些年对母亲和我的亏欠,父亲舍不得我去当兵。”

然而,父亲的“舍不得”,并没有挡住庞欣对军营的向往。舅舅们奋战沙场的战斗故事、父亲扎根边疆的岁岁年年,早已在他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如果大家都不当兵,谁来保家卫国?”

1989年,18岁的庞欣说服家人,离开家乡内蒙古乌兰察布,入伍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当绿皮火车外的景色由黄土地变为戈壁滩,他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部队。在武警新疆总队某中队服役期间,庞欣不怕苦累努力训练,没多久就在战友中脱颖而出,入伍第一年被评为“优秀士兵”。

不久后,连队组织的一次“优秀士兵日”活动,庞欣记忆犹新。

“参加那次活动的都是连队里立功受奖的官兵。”志得意满的庞欣本以为自己将佩戴大红花接受战友们的祝贺,没想到指导员把他们带到营区附近一个老旧家属院。原来,“优秀士兵日”的活动主题,是参加社区义务劳动。

想起出发前战友们羡慕的眼神,庞欣有些泄气。“‘优秀士兵’可不是一个称号那么简单,它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责任。”指导员看出庞欣的心思,走到他面前说道。思忖着指导员的话,庞欣拿起抹布,默默向战友们跑去。

半天的义务劳动,换来“一身灰”,赢得的是社区居民的夸赞。当扎着鲜艳头巾的维吾尔族大妈送来解渴的开水、戴着小白帽的回族老大爷递上擦汗的毛巾,官兵们个个露出“大白牙”,庞欣也发自内心地笑起来。

回连队的路上,庞欣再次想起指导员的话。与战友们放声唱响《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的内心更加敞亮:“优秀士兵,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和责任。”

“警察爸爸”的付出

1993年退役后,庞欣放弃回家乡安置的机会,来到吐鲁番市鄯善县公安局,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1999年底,庞欣从当地媒体一档名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节目中得知,鄯善县东巴扎回族乡的马香、马星姐弟,父母先后去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因为家境困难,姐弟俩面临辍学的困境。

节目中,姐弟俩对读书的渴望触动了庞欣的心。他与同是基层民警的妻子商量,决定每月省出一部分工资,供姐弟俩读书。

很快,马香和马星就读的学校收到2张署名为“一名警察”的汇款单。学校老师李燕回忆,起初他们以为是某位警察的一次爱心之举,没想到之后的每个月,“一名警察”的汇款单都如期而至。对这位“神秘”的警察,师生们充满崇敬与好奇。

6年后的一天,庞欣像往常一样到邮局办理汇款业务。接过他填写的汇款单,受学校委托寻找“一名警察”的邮局工作人员兴奋不已:“您是一直资助马香、马星的警察同志,我们终于找到您啦!”

庞欣义务助学的善举,就此“曝光”。此后,不喜张扬的庞欣一边叮嘱学校“帮他保密”,一边继续资助姐弟俩读书。工作之余,他常常抽出时间到姐弟俩家中,辅导他们学习。

“第一次见到‘警察爸爸’时,我读小学4年级。”如今在一家大型企业担任维修技师的马星告诉笔者,“警察爸爸”,是他和姐姐在多年寻找中,早已为庞欣取好的“名字”。

姐弟俩不知道的是,这些年,他们的“警察爸爸”还以同样的方式,资助过许多与他俩境遇相似的同龄人。1个月、2个月,1年、2年……一张张汇款单“飞”到52名各族孤儿和困难学生手中,为他们送去人世间的温暖。

“为什么帮助了那么多孩子,却不留下自己的名字?”笔者不禁问道。

“如果做了一点点好事就到处宣扬,那就失去所谓‘付出’的意义。”庞欣的回答,淡然而坚定。

多年前,庞欣曾因公负伤,需要长年服药。长期资助困难学生,有时也让他力不从心,“有好些年,每月给孩子们寄完钱,我就变成了‘月光族’。”尽管如此,他仍在妻子的支持下坚持捐资助学,守护一个个困难家庭,托起孩子们的明天,“我们的日子虽不宽裕,内心却很富足。”

“巴特尔”的承诺

进入9月,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维吾尔族大婶热西旦木·买提尼亚孜像往年一样,特意到自家大棚采摘了一大筐葡萄,准备给“巴特尔”送去。

庞欣是蒙古族,被他帮助过的人们总是热情地叫他“巴特尔”。在蒙古语里,“巴特尔”是英雄、好汉的意思。

热西旦木与庞欣结识于2004年。当时,庞欣刚刚调到鄯善县双水磨派出所,第一次入户走访就来到热西旦木家。

“那时,我丈夫因车祸去世没几年,两个女儿年龄还小,大女儿还患有听力障碍,日子真不知该如何过下去。”热西旦木回忆,到她家走访那天,从墙体斑驳的土坯房到简陋的羊圈,庞欣里里外外转了好几圈。详细了解热西旦木一家的情况后,庞欣不仅当即承诺资助她的两个女儿读书,回到单位还特意与县残联联系,为她的大女儿配备了助听器。

这些年,庞欣几次调动工作,但始终关心着热西旦木一家的生活。2007年,听说当地在农村开展土地承包制改革,还出台一系列惠民措施,庞欣一下子就想到没有稳定收入的热西旦木一家。在他的帮助下,热西旦木一家承包了5亩“连片儿、离家近”的葡萄地。如今,她们的日子如挂满枝头的葡萄一样甜美。

前往北京参加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发布仪式录制的前一天,庞欣买了一些肉和菜,专程来到他的汉族“妈妈”袁义珍家中。这天,是袁义珍的生日。老人在电话中说,想吃庞欣做的“拉条子”。

十几年前,庞欣偶然从在社区工作的战友口中得知,袁义珍独自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女儿和年迈的老母亲,日子很艰难。特意前去看望的庞欣,不住地安慰老人:“袁妈妈,您放心,从今往后,您的事就是我的事。”

搬进新房、领取低保金……这些年,庞欣答应帮助袁义珍的事,一件都没落下。每逢传统节日,他还不忘买上米面羊肉看望“袁妈妈”,而偶尔与自己的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却“好像过年一样”。

从警29年来,庞欣先后悉心照顾8户维吾尔族、回族、汉族的困难老人家庭,为3位老人养老送终。


来源:解放军报

http://www.tlfw.net/Info.aspx?spm=zm5118-001.0.0.1.K6QUg4&ModelId=1&Id=3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