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吐鲁番 > 旅游吐鲁番 > 民俗文化

2021

02/27

13:11

来源:

吐鲁番融媒中心

【字体:

访问量:

元宵佳节 吐鲁番市线上活动丰富多彩

  •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27日
  • 来源:吐鲁番融媒中心

元宵佳节到来,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今年或许没有人流如织的赏花灯、猜灯谜场景,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精彩不减……

“童星汇聚闹元宵湘吐两地共团圆”为主题的线上少儿文艺晚会、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爱我家乡浓情新春”灯笼制作大赛、吐鲁番博物馆线上元宵节活动,引导孩子们不断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云晚会湘吐两地同欢乐

舞之悦新星舞蹈培训中心学员表演的拉丁舞。吐鲁番融媒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创艺街舞工作室学员表演的街舞。吐鲁番融媒中心记者 谢懂飞 摄

吐鲁番融媒中心讯(记者 加帕尔 谢懂飞)正月里来闹新春,特色活动年味浓。元宵佳节来临之际,以“童星汇聚闹元宵湘吐两地共团圆”为主题的线上少儿文艺晚会进入录制阶段,为全市各族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2月22日,记者在录制现场看到,小演员们精心准备、盛装出场,在舞台上尽情绽放,展示童年的幸福美好生活。激情澎湃的拉丁舞、热情欢快的民族歌舞、字正腔圆的京剧……器乐、舞蹈、小品等节目精彩亮相,小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我非常喜欢拉丁舞,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演出,我会把最美的舞姿带给观众朋友,祝大家元宵节快乐!”小演员张译淼高兴地说。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来自托克逊县的美迪娜·艾克帕尔为这次晚会特别准备了一首歌曲《说唱脸谱》。

只见她和着音乐粉墨登场,生动的表演将国粹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她说:“我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尤其是对京剧情有独钟。为了庆祝元宵节,我特意准备了这个节目。希望通过这次演出,让大家更喜欢京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市文化馆副馆长阿丽叶·依萨木丁介绍,本次线上少儿文艺晚会选送的8个节目由吐鲁番市少儿培训中心、少儿文艺团体、文艺爱好者等倾情呈献。同时,为了让广大观众享受文化援疆的成果,湖南长沙市群众艺术馆也通过线上参与方式,为观众献上了5个独具湖南特色的文艺节目,送上新春祝福。

“为深入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我们联合长沙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了此次线上文艺晚会,让广大观众在欣赏精彩节目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湘吐两地的文化交流。今后,我们还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阿丽叶说。

湖南省长沙市群众艺术馆相关负责人说:“数载援疆路,一生边疆情。这次以线上形式开展合作,举办精彩的少儿文艺晚会,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既能体现湘吐一家亲的深情厚谊,也是共同深入践行文化援疆的生动体现。”

据了解,“童星汇聚闹元宵湘吐两地共团圆”线上少儿文艺晚会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旅局承办,湖南省长沙市群众艺术馆和吐鲁番市文化馆联合协办。节目于2月25日20时30分、22时40分、23时30分三个时段在吐鲁番广播电视台汉语综合频道、影视剧频道和维吾尔语综合频道播出。同时,在吐鲁番零距离、吐鲁番广播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吐鲁番旅游抖音平台、吐鲁番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上播出。

云展示学生制作红灯笼

第六小学教师展示学生制作的灯笼。吐鲁番融媒中心通讯员 靳党换 摄

学生制作的牛饰灯笼。吐鲁番融媒中心通讯员 齐曦 摄

吐鲁番融媒中心讯(记者 谢懂飞)2月24日,市第六小学开展以“爱我家乡浓情新春”为主题的线上元宵节灯笼制作比赛,让学生手工制作元宵节灯笼,感受传统节日氛围,体验传统节日的快乐,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当天,市第六小学教学楼里挂满了形状各异的灯笼。有惟妙惟肖的“动物灯”、色彩缤纷的“绣球灯”、还有新年红包做成的“红包灯”……外观精美、色彩鲜艳,展现了学生们的独特创意,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小小灯笼,传递的是元宵佳节的问候和祝福,提高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该校学生齐佳玉制作了一盏牛年花灯,夜晚点亮非常好看。她说:“我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了灯笼的制作。灯笼转动的时候,能看到牛儿在奔跑,我特别喜欢。”

市第六小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举办这次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元宵节传统习俗,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让孩子们度过一个温馨、愉悦的节日。

云讲座聆听元宵文化课

学生聆听元宵节文化讲座。吐鲁番博物馆供图 底图设计 郝丽萍

吐鲁番融媒中心讯(通讯员 丁瑞琪)2月23日,吐鲁番博物馆线上开展“快快乐乐过新年欢欢喜喜闹元宵”活动,高昌区50余名小学生参加活动。

当天,博物馆社教老师分享了歌曲《卖汤圆》。随后,从元宵节的起源讲起,介绍了元宵节的习俗、诗歌、禁忌等,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在“闹元宵猜灯谜”环节,社教老师罗列了涉及汉字、生活用品、动植物等内容的灯谜供大家猜。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研究谜面。评论区更是“炸开了锅”,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闹元宵猜灯谜”带来的快乐。

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元宵节文化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大家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元宵节。


延伸阅读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的古俗。据资料与民俗传说记载,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于是,佛家灯火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宵节民俗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闹花灯

“元宵节”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烟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后来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开心。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我国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来源:吐鲁番融媒中心

http://www.tlfw.net/Info.aspx?ModelId=1&Id=344341

【打印本文】 【关闭】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