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06/23

13:30

来源:

【字体:

访问量:

吐鲁番有个发家不忘乡亲的“带头大哥”

  •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3日
  • 来源:

新华网乌鲁木齐6月22日电(徐丽)盛夏时节,走进吐鲁番市恰特喀勒乡新红旗设施蔬菜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院内,偌大的大棚王国里,少了蔬菜种植、采摘期的“繁华”,眼前所有的“功勋”大棚已进入休整、晾晒期。  

吐鲁番是全国著名的干热区,素有“火洲”之称,在这个天山东部的山间盆地里,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气候,也是全疆“菜篮子”“果盘子”的理想之地。如今,遍布吐鲁番盆地的大棚蔬菜已成为继葡萄、哈密瓜后全市农业第三大支柱产业。  

作为吐鲁番大棚经济中弄潮儿中一员的张贤春,1967年出生于吐鲁番市恰特喀勒乡恰特喀勒村5组,从小就喝着坎儿井的水,和维吾尔族小伙伴一起长大,并说有一口流利的维吾尔族语。  

2010年,张贤春用在邮政储蓄银行申请的25万元个人商务贷款承包了恰特喀勒乡15座大棚种植哈密瓜,当年大棚哈密瓜喜获丰收,收入达45万元。  

张贤春所在的恰特喀勒乡位于吐鲁番市东南17公里处, 总面积为8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660亩,下辖7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31000人,维吾尔人口占90%。全乡以种植葡萄、棉花、西甜瓜、蔬菜等喜光作物为主。  

在张贤春的带领下,2009年他和众乡亲一道成立了吐鲁番市恰特喀勒乡新红旗设施蔬菜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100来座大棚,在邮储银行吐鲁番分行40万贷款的帮助下,很快大棚数量扩大到了647座,种植户也由最初的13户扩展到了226户,其中96%的种植户都是维吾尔族。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有效拓宽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种类,增加了果蔬、瓜果的销售,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所种植的果蔬远销上海、广州、杭州等地……  

“能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要是没有邮储银行吐鲁番分行的支持,我们发展不了这么好,因为合作社社员们家庭条件有限,这几年每年贷款都是拿我个人房产抵押贷的,用做合作社发展。邮储银行服务到位的很,对我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还经常上门指导、了解发展情况,为我们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张贤春说。  

如今,提起这位非亲非故、带大家一道致富的张贤春理事长,恰特喀勒乡各族农民无人不晓,无不竖起大拇指。  

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做农贸所需。合作是带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收入的基础。几年来,为了改变当地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合作社意识,张贤春还经常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找维吾尔族老乡普及合作社知识,介绍推广大棚种植技术、病虫灾害的防治、科学施肥方法,分析市场行情,利用这种轻松的交流方式,逐步引领大家走上现代农业之路,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越来越多的维吾尔族老乡愿意找张贤春同志讨论种植技术话题,提高种植技术,还愿意把生活中的困难告诉他,每年培训农民达1200多人次。  

为了培养农民种植户的市场意识,2011年,张贤春自筹资金,分批组织恰乡周边农民130多人到乌市北园春市场考察学习,让大家亲临市场,感受市场,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种植信心和积极性。张贤春还经常组织各族社员到吐鲁番地区管理好、种植技术好的合作社去讨教,使社员的生产能力经营意识得到了很好的提升,社员种植大棚收入每座达2.5万元,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每年温室大棚种植前,为了减轻社员经济压力,合作社都为社员垫资,2009年-2013年累计垫资达224.2万元。温室大棚种植生产期间,技术人员每天上棚、定点、跟踪服务,确保随叫随到、服务到棚,主动为成员及周边农民种植户提供帮助,为农民解决技术上及管理上的困难。为确保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合作社还专门成立了果蔬销售中心,销售中心负责在有效的时间把农民的产品全部卖出去。在搞好设施农业种植的同时,他还组织闲散农民和剩余劳动力到合作社边务工边学习,仅此一项就带动周边农民获得劳务收入300多万元。  

眼下,吐鲁番精品农业正全方位推进。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久负瓜果之乡盛名的吐鲁番加快蔬菜产业布局, 蔬菜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钱袋子”。据统计,吐鲁番市蔬菜种植面积9.76万亩,已成为全疆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全、上市最早、品质最优的蔬菜种植基地;全市年产蔬菜33万吨,外销量达14万吨。吐鲁番蔬菜不仅品种丰富,而且一年四季不断供应国内外市场。目前已成功引进番茄等106个蔬菜新品种,并逐步形成4个万亩、16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完)  

[作者:徐丽]  

来源:新华网  

【打印本文】 【关闭】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