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字体:大中小】
访问量:次
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彦强艾尼娃实习生乃宾江
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系着经济大局。自治区成立七十年来,吐鲁番市始终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从昔日的岗位稀缺到如今的繁荣活跃,从满足“有活干”的基本需求到追求“干得好”的品质提升,就业领域的沧桑巨变,成为吐鲁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质量,交出了一份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规模持续扩容:筑牢民生之本根基
自治区成立初期,受限于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单一,就业岗位极度稀缺,农村劳动力大多被束缚在土地上,城镇就业主要依赖少数国有企业和集体单位,“找份工作”曾是许多家庭的奢望。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天山南北,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产业的蓬勃兴起带动就业岗位的持续扩容。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刻录着就业规模的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35万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75.46万人次。这背后,是无数家庭从“愁吃愁穿”到“奔小康”的生活变迁,是劳动者从“无事可干”到“有事做”的命运转折。
高昌区恰特喀勒乡农民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的经历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变迁的缩影。“十年前只能守着几亩葡萄地,一年到头剩不下几个钱。”阿卜杜热合曼回忆道。如今,通过乡里的劳务合作社介绍,他每年有多半时间在建筑工地上务工,月收入稳定在6000元以上。“家里盖了新房,孩子也进城上了学,这都是就业带来的好日子。”阿卜杜热合曼笑呵呵地说。
这份“好日子”的延续,源于我市构建的“政策扶持+产业带动+服务保障”就业促进体系。招商引资落地企业优先吸纳本地劳动力,乡村振兴项目预留就业岗位,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困难群体,多维度发力让就业岗位如春雨般浸润火洲大地。
“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731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4.4万人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51万人次。”市人社局就业促进与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余刚介绍,今年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21场,已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1.8万个,当前全市就业形势总体平稳。
渠道多元拓展:激发就业创业活力
就业市场的繁荣,不仅体现在规模的增长,更在于路径的拓宽与活力的涌流。近年来,我市通过强化政策扶持、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创业服务,激活全社会创业热情。针对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等群体,推出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大礼包”,降低创业门槛。
吐鲁番市欧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欧佰都拉·吾买尔正是政策受益者之一。“刚开始做电商时资金周转困难,人社部门的创业补贴和贴息贷款帮我们渡过了难关。”欧佰都拉说,“现在正筹划建‘新农人孵化基地’,免费教老乡们拍视频、做直播,争取今年带出100个能独立带货的‘乡村主播’。同时,还要把‘电商+农业’模式再做深,跟合作社签协议搞订单农业,这样一来,老乡们的农产品就不愁卖了。”
在吐鲁番市欧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直播间,欧佰都拉・吾买尔正在指导新人主播带货。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彦强摄
欧佰都拉的创业故事,是我市就业渠道不断拓宽的生动写照。就业形态从传统的工厂务工、农业生产,向电商创业、灵活就业、新职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数字经济的兴起,催生了直播带货、在线服务等大量新职业,成为吸纳就业,特别是青年和灵活就业人群的重要力量。
“2023年刚来时,我啥也不会,直播时连镜头都不敢看。”吐鲁番市欧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电商主播木巴热克·沙塔尔说,“现在,一场直播能卖出去200多单,比在外面打零工强多了。”
木巴热克的成长,展现了新业态带来的就业机遇。在吐鲁番,像木巴热克这样的“乡村主播”已有数百人,他们通过镜头将葡萄、哈密瓜等特色农产品销往全国,实现了“手机变农具、数据变农资、直播变农活”的就业新形态。
畅通的劳务协作机制也为就业渠道拓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余刚介绍,市人社局持续强化“1131”就业帮扶机制(即至少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介、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通过专项招聘、就业指导、创业引领等渠道,全方位提供“点对点”服务。特别是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办劳务合作社和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中架起“桥梁”。
“今年,我们深入开展自治区24项公共就业专项活动,通过‘送岗上门’‘政策到户’等方式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公共就业服务的升级让就业对接更精准。”余刚说。
质量稳步提升: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就业不仅要“量”的扩张,更要“质”的飞跃。自治区成立七十年来,我市劳动者的就业状态从“临时务工”向“稳定就业”转变,从“体力输出”向“技能立身”跨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步步攀升。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就业质量的核心抓手。我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拓展“人社+N”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项目化培训。培训内容紧密对接产业发展,从矿卡司机、电工等工业领域急需人才,到家政服务、网络直播等现代服务业从业者,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60万人次。仅今年上半年,就培训1.51万人次。这些经过系统培训的劳动者,正日益成为支撑我市各行各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新疆睿弘纺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检查设备运行情况。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李彦强摄
新疆睿弘纺织有限公司纺纱二厂挡车工祖力皮耶·克衣木的经历,是就业质量提升的生动注脚。“前年,我在社区看到企业的‘送岗上门’宣传,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应聘。现在,通过公司的技能培训,我能熟练操作这些新设备了,工资也涨了不少。最关键的是离家近,这日子踏实得很!”从最初的流水线普工成长为技术型操作工,她的成长轨迹清晰映射出我市劳动者技能水平和职业地位的提升路径。
新疆睿弘纺织有限公司自身的发展也是就业质量提升的典型案例。该公司副总经理肖志立介绍,企业与人社部门建立了常态化对接机制,精准吸纳本地劳动力。“目前企业员工总数达1599人,其中本地籍员工1502人,占比超93%。”为提升员工稳定性,公司不仅提供住宿补贴、餐饮优惠等福利,更建立了完善的技能培训体系,让员工在实践中提升本领,实现薪酬增长与技能提升的“双向奔赴”。
织密权益保障网,同样为就业质量保驾护航。我市积极健全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就业服务驿站,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确保劳动者维权有门、求助有道。
展望未来,我市就业工作蓝图清晰。余刚表示,将聚焦围绕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在精准匹配就业需求、提高技能培训实效、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等方面落实落细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既为劳动者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也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形成就业稳定、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从“就业优先”走向“就业优质”,站在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的新起点上,吐鲁番正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在促进就业增收、增进民生福祉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努力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中绽放光彩,共同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来源:吐鲁番市融媒体中心
http://www.tlfw.net/sy/xwzx/202508/t20250812_30066444.html
【打印本文】 【关闭】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