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天山网
【字体:大中小】
访问量:次
白墙灰瓦的安居富民房,干净整洁的乡村柏油路,具有衢乌特色元素的插画围墙,“衢州有礼新村”入口门楼,在乌什县阿恰塔格乡托克逊铁提尔村的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
乌什县委宣传部驻托克逊铁提尔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安晓军站在村委会门口,望着眼前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不禁回想起这个村庄多来的变化。从过去的贫困落后到如今的“有礼新村”,托克逊铁提尔村的变迁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发展成就的生动体现。
组织建设,打造“五个好”党支部
组织强,则乡村兴。安晓军深知,打造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是托克逊铁提尔村一切变革的基石。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安晓军吸纳本村返乡大学生阿力木·阿吾提到村工作,先后担任小队长、报账员、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经过3年培养锻炼,推荐选任为村党支部书记,解决了村里选不出党支部书记的问题。
配强“一把手”仅是开始,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是安晓军着力推进的“筑基工程”。他将目光投向返乡大学生、致富能手等群体,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优化村干部队伍的年龄和学历结构。
“我们建立驻村干部与村干部‘一对一’‘一对多’的帮带关系,让有经验的驻村干部带着年轻村干部开展工作,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安晓军介绍道。短短几年,村“两委”班子成员大专以上学历占比85%,平均年龄32岁,学历年龄实现“一升一降”。
组织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上,这是检验党组织战斗力的“试金石”。托克逊铁提尔村通过“政策撬动、产业驱动、示范带动、村企联动”模式,探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新路径,连续3年村集体经济增长比例超过15%,消除了全部村级债务,2024年村集体收入87万元,2025年被评为地区级“先进基层党组织”。
“我们村连续三年被评为‘五个好’党支部,预计2025年村集体经济将突破100万元。”安晓军对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产业发展,从传统农业到多元经营
托克逊铁提尔村的产业振兴之路,始于对“沉睡”资产的唤醒。
安晓军到村后,发现村集体原有的养殖小区和村办工厂因经营不善长期闲置,这成了他心头的一件大事。“资源摆在那里,却产生不了效益,群众看着心疼,更对村‘两委’的能力产生怀疑。”他下定决心,必须将这些闲置资产盘活,转化为强村富民的源头活水。
产业发展,关键在人。安晓军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农人陈家利,采取“村集体+新农人+养殖大户”模式,由村集体投入50万元、新农人投入20万元、养殖大户投入60万元,有效盘活村里闲置资产,成立畜牧畜旺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和青储饲料销售公司,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16万元,提供就近就业岗位20人,并为25户农牧民提供托养服务,让群众真正参与到村企村社的建设与发展。
乌什县阿恰塔格乡托克逊铁提尔村发展规模化养殖。杨代文摄
安晓军还将目光投向了村庄周边那片戈壁滩,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打造占地193亩的高标准养殖小区,成立景秀山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统一饲养、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模式,带动村民养殖牛1510头、羊1430只,300余名村民从中受益,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为了将产业效益转化为民生福祉,安晓军推动建设了“就业服务驿站”,构建“培训+岗位+跟踪”的一体化就业帮扶体系。
如今,景秀山养殖合作社的牛羊满圈、饲料公司的机器轰鸣、就业驿站的繁忙咨询,共同构成了托克逊铁提尔村产业兴旺的图景。
文化传承,从基础薄弱到文化润疆
“我们为什么叫‘有礼新村’呢?就是因为我们将‘南孔文化’很好地融入到了村容村貌建设中。”安晓军说。
安晓军深知,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他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作用,积极争取援疆资金,搭建民族团结文化广场、有礼文化长廊,新建“衢州有礼新村”入口形象,为村组院落、巷道墙体等制作了“二十四节气”“乌什历史名人”“乌什美景”等系列手绘墙画,推动乡村景观与衢州有礼文化有机融合,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发挥衢州市对口援疆优势,深入推进‘千万工程’,将‘南孔文化’‘围棋文化’‘乌什文化资源’有效结合,打造具有衢乌特色的衢州有礼新村。”安晓军说。
乌什县委宣传部党员干部与托克逊铁提尔村结对亲戚开展“我和亲戚游乌什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外力·克依木摄
不仅要建好文化阵地,更要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起来”。安晓军带领工作队整合阵地资源,构建起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主体,辐射民族团结文化广场、有礼文化长廊的“一站多点”阵地体系,组织开展庆祝传统节日、农民趣味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品牌活动,将托克逊铁提尔村打造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自治区示范点”。
同时,托克逊铁提尔村还打造国通语学堂“样板间”,依托党员中心户建立32个国通语小院,组织开展“红领巾小课堂”,融入学秦腔、诗歌朗诵、演小品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民生改善,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托克逊铁提尔村的基础设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党和政府给我们修这么好的路,路通了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好,感谢共产党。”这是新疆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在安晓军的争取下,托克逊铁提尔村实施了道路硬化项目,对全村主干道路和巷道进行全覆盖硬化,不仅方便群众出行,也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托克逊铁提尔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打造村办助餐点—“邻里爱心食堂”,为群众提供营养均衡、价格实惠的餐食服务,累计服务群众6238人次。利用村级资产收益二次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脱贫户参与餐点运营,让爱心助餐点成为乡村振兴的“加油站”。
健康体检实现百姓“就近就医”,物流进村避免群众“来回跑路”……托克逊铁提尔村的民生保障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五星红旗在村委会上空迎风飘扬,就是我们驻村干部心中最美的风景。”安晓军见证了托克逊铁提尔村从软弱涣散到“五个好”党支部的转变,也见证了村民们从脱贫致富到奔向小康的历程。他6年的坚守与付出,正是自治区成立70年来千千万万名驻村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缩影。
(谢令)
[责任编辑:迪木娜·吾斯尔汗]
来源:天山网
【打印本文】 【关闭】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