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行政处罚】对生产销售絮用纤维制品标识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处罚

发布时间:2016-12-28    浏览次数:    【字体:

 

项目类别 

行政处罚 

职权编码 

652100406CF03600 

职权名称 

对生产销售絮用纤维制品标识不符合法定要求的处罚 

子项 

无 

实施对象 

企业、社会组织或公民 

承办机构 

吐鲁番市纤维检验所稽查室 

公开范围 

向社会公开 

办理数量 

责任主体 

吐鲁番市纤维检验所 

实施依据 

【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33号 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第二次修正) 

第五十四条: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责令改正;有包装的产品标识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七条第(四)项、第(五)项规定,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百分之三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二十七条第五项:使用不当,容易造成产品本身损坏或者可能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产品,应当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规章】《絮用纤维制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2006年6月14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89号)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第三款、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三)项规定,未按本办法要求标注标识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四条进行处罚;其中未按本办法规定标注有关原料明示说明或警示语的,按照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第(五)项的处罚规定处罚。 

第十条第三款:絮用纤维制品标识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规定要求及其他法定要求。 

第十一条: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应当标注有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标识;其中以纤维制品下脚或其再加工纤维作为铺垫物原料的,还必须按照规定在标识中对所用原料予以明示说明。 

第十二条:非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除依法标注标识外,还必须按国家规定在显著位置加注“非生活用品”警示。 

第十四条:(三)销售的絮用纤维制品有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标识;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是以纤维制品下脚或其再加工纤维作为铺垫物原料的,在标识中必须有符合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的明示说明;属非生活用絮用纤维制品的,必须在显著位置有“非生活用品”的警示。 

收费(征收)依据和标准 

无 

责任事项 

1.立案阶段:对依据监督检查职权或者通过举报、投诉、其他部门移送、上级部门交办等途径发现的违法行为线索,自发现之日起15日内组织核查,并决定是否立案。 

2.调查阶段:调查取证时,案件承办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向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出示行政执法证件,并记录在案。现场检查情况如实记入现场检查笔录,由当事人签署意见,并签名或者盖章。允许当事人陈述申辩,并将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理由记录在案。 

3.审查阶段:案件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案审会对案件的违法事实、收集的证据、办案的程序、法律适用、处罚种类和幅度、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理由等进行审查,提出处理意见(主要证据不足时,退回案件承办机构补充调查)。4.告知阶段:在送达行政处罚告知书的同时,告知当事人享有陈述申辩和要求听证等权力。 

5.决定阶段:纤检部门根据案件审理情况和告知后当事人的陈述申辩理由决定是否予以行政处罚。依法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载明违法事实和证据、处罚依据和内容、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等内容。行政处罚案件自立案之日起应当在3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不能按期作出处理决定的,按规定程序办理延长时间手续。 

6.送达阶段: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在7日内送达当事人。 

7.执行阶段:督促当事人履行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对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依照《行政强制法》的规定申请行政强制执行。8.其他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应履行的责任。 

追责情形 

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有下列情形的,行政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1.没有法律或者事实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2.未按法定程序实施行政处罚的; 

3.指派不具备法定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实施行政处罚的; 

4.擅自设立处罚种类或者改变处罚幅度、范围的; 

5.违反“罚缴分离”规定,擅自收取罚款的; 

6.对当事人进行罚款不使用法定单据的; 

7.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发生腐败行为的; 

8.违反规定跨辖区实施行政处罚行为的; 

9.在办案过程中,为违法嫌疑人通风报信,泄露案情,致使违法行为未受处理或者给办案造成困难的; 

10.阻碍行政相对人行使申诉、听证、复议、诉讼和其他合法权利,情节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 

11.对应当予以制止和处罚的违法行为不予制止、处罚,致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遭受损害的; 

12.在行政处罚过程中发生腐败行为的; 

13.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文件规定的行为。